keep-alive 使用场景和原理
keep-alive
是Vue
内置的一个组件, 可以实现组件缓存 ,当组件切换时不会对当前组件进行卸载。 一般结合路由和动态组件一起使用 ,用于缓存组件- 提供
include
和exclude
属性, 允许组件有条件的进行缓存 。两者都支持字符串或正则表达式,include
表示只有名称匹配的组件会被缓存,exclude
表示任何名称匹配的组件都不会被缓存 ,其中exclude
的优先级比include
高 - 对应两个钩子函数
activated
和deactivated
,当组件被激活时,触发钩子函数activated
,当组件被移除时,触发钩子函数deactivated
keep-alive
的中还运用了LRU
(最近最少使用) 算法,选择最近最久未使用的组件予以淘汰
<keep-alive></keep-alive>
包裹动态组件时,会缓存不活动的组件实例,主要用于保留组件状态或避免重新渲染 比如有一个列表和一个详情,那么用户就会经常执行打开详情=>返回列表=>打开详情…这样的话列表和详情都是一个频率很高的页面,那么就可以对列表组件使用<keep-alive></keep-alive>
进行缓存,这样用户每次返回列表的时候,都能从缓存中快速渲染,而不是重新渲染
关于keep-alive的基本用法
<keep-alive>
<component :is="view"></component>
</keep-alive>
使用includes
和exclude
:
<keep-alive include="a,b">
<component :is="view"></component>
</keep-alive>
<!-- 正则表达式 (使用 `v-bind`) -->
<keep-alive :include="/a|b/">
<component :is="view"></component>
</keep-alive>
<!-- 数组 (使用 `v-bind`) -->
<keep-alive :include="['a', 'b']">
<component :is="view"></component>
</keep-alive>
匹配首先检查组件自身的 name
选项,如果 name
选项不可用,则匹配它的局部注册名称 (父组件 components
选项的键值),匿名组件不能被匹配
设置了 keep-alive
缓存的组件,会多出两个生命周期钩子(activated
与deactivated
):
- 首次进入组件时:
beforeRouteEnter
>beforeCreate
>created
>mounted
>activated
> ... ... >beforeRouteLeave
>deactivated
- 再次进入组件时:
beforeRouteEnter
>activated
> ... ... >beforeRouteLeave
>deactivated
使用场景
使用原则:当我们在某些场景下不需要让页面重新加载时我们可以使用keepalive
举个栗子:
当我们从首页
–>列表页
–>商详页
–>再返回
,这时候列表页应该是需要keep-alive
从首页
–>列表页
–>商详页
–>返回到列表页(需要缓存)
–>返回到首页(需要缓存)
–>再次进入列表页(不需要缓存)
,这时候可以按需来控制页面的keep-alive
在路由中设置keepAlive
属性判断是否需要缓存
{
path: 'list',
name: 'itemList', // 列表页
component (resolve) {
require(['@/pages/item/list'], resolve)
},
meta: {
keepAlive: true,
title: '列表页'
}
}
使用<keep-alive>
<div id="app" class='wrapper'>
<keep-alive>
<!-- 需要缓存的视图组件 -->
<router-view v-if="$route.meta.keepAlive"></router-view>
</keep-alive>
<!-- 不需要缓存的视图组件 -->
<router-view v-if="!$route.meta.keepAlive"></router-view>
</div>
思考题:缓存后如何获取数据
解决方案可以有以下两种:
beforeRouteEnter
:每次组件渲染的时候,都会执行beforeRouteEnter
beforeRouteEnter(to, from, next){
next(vm=>{
console.log(vm)
// 每次进入路由执行
vm.getData() // 获取数据
})
},
actived
:在keep-alive
缓存的组件被激活的时候,都会执行actived
钩子
// 注意:服务器端渲染期间avtived不被调用
activated(){
this.getData() // 获取数据
},
扩展补充:LRU 算法是什么?
LRU
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数据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将来被访问的几率也更高,所以我们将命中缓存的组件key
重新插入到this.keys
的尾部,这样一来,this.keys
中越往头部的数据即将来被访问几率越低,所以当缓存数量达到最大值时,我们就删除将来被访问几率最低的数据,即this.keys
中第一个缓存的组件
相关代码
keep-alive
是vue
中内置的一个组件
源码位置:src/core/components/keep-alive.js
export default {
name: "keep-alive",
abstract: true, //抽象组件
props: {
include: patternTypes, //要缓存的组件
exclude: patternTypes, //要排除的组件
max: [String, Number], //最大缓存数
},
created() {
this.cache = Object.create(null); //缓存对象 {a:vNode,b:vNode}
this.keys = []; //缓存组件的key集合 [a,b]
},
destroyed() {
for (const key in this.cache) {
pruneCacheEntry(this.cache, key, this.keys);
}
},
mounted() {
//动态监听include exclude
this.$watch("include", (val) => {
pruneCache(this, (name) => matches(val, name));
});
this.$watch("exclude", (val) => {
pruneCache(this, (name) => !matches(val, name));
});
},
render() {
const slot = this.$slots.default; //获取包裹的插槽默认值 获取默认插槽中的第一个组件节点
const vnode: VNode = getFirstComponentChild(slot); //获取第一个子组件
// 获取该组件节点的componentOptions
const componentOptions: ?VNodeComponentOptions =
vnode && vnode.componentOptions;
if (componentOptions) {
// 获取该组件节点的名称,优先获取组件的name字段,如果name不存在则获取组件的tag
const name: ?string = getComponentName(componentOptions);
const { include, exclude } = this;
// 不走缓存 如果name不在inlcude中或者存在于exlude中则表示不缓存,直接返回vnode
if (
// not included 不包含
(include && (!name || !matches(include, name))) ||
// excluded 排除里面
(exclude && name && matches(exclude, name))
) {
//返回虚拟节点
return vnode;
}
const { cache, keys } = this;
// 获取组件的key值
const key: ?string =
vnode.key == null
? // same constructor may get registered as different local components
// so cid alone is not enough (#3269)
componentOptions.Ctor.cid +
(componentOptions.tag ? `::${componentOptions.tag}` : "")
: vnode.key;
// 拿到key值后去this.cache对象中去寻找是否有该值,如果有则表示该组件有缓存,即命中缓存
if (cache[key]) {
//通过key 找到缓存 获取实例
vnode.componentInstance = cache[key].componentInstance;
// make current key freshest
remove(keys, key); //通过LRU算法把数组里面的key删掉
keys.push(key); //把它放在数组末尾
} else {
cache[key] = vnode; //没找到就换存下来
keys.push(key); //把它放在数组末尾
// prune oldest entry //如果超过最大值就把数组第0项删掉
if (this.max && keys.length > parseInt(this.max)) {
pruneCacheEntry(cache, keys[0], keys, this._vnode);
}
}
vnode.data.keepAlive = true; //标记虚拟节点已经被缓存
}
// 返回虚拟节点
return vnode || (slot && slot[0]);
},
};
可以看到该组件没有template
,而是用了render
,在组件渲染的时候会自动执行render
函数
this.cache
是一个对象,用来存储需要缓存的组件,它将以如下形式存储:
this.cache = {
'key1':'组件1',
'key2':'组件2',
// ...
}
在组件销毁的时候执行pruneCacheEntry
函数
function pruneCacheEntry (
cache: VNodeCache,
key: string,
keys: Array<string>,
current?: VNode
) {
const cached = cache[key]
/* 判断当前没有处于被渲染状态的组件,将其销毁*/
if (cached && (!current || cached.tag !== current.tag)) {
cached.componentInstance.$destroy()
}
cache[key] = null
remove(keys, key)
}
在mounted
钩子函数中观测 include
和 exclude
的变化,如下:
mounted () {
this.$watch('include', val => {
pruneCache(this, name => matches(val, name))
})
this.$watch('exclude', val => {
pruneCache(this, name => !matches(val, name))
})
}
如果include
或exclude
发生了变化,即表示定义需要缓存的组件的规则或者不需要缓存的组件的规则发生了变化,那么就执行pruneCache
函数,函数如下
function pruneCache (keepAliveInstance, filter) {
const { cache, keys, _vnode } = keepAliveInstance
for (const key in cache) {
const cachedNode = cache[key]
if (cachedNode) {
const name = getComponentName(cachedNode.componentOptions)
if (name && !filter(name)) {
pruneCacheEntry(cache, key, keys, _vnode)
}
}
}
}
在该函数内对this.cache
对象进行遍历,取出每一项的name
值,用其与新的缓存规则进行匹配,如果匹配不上,则表示在新的缓存规则下该组件已经不需要被缓存,则调用pruneCacheEntry
函数将其从this.cache
对象剔除即可
关于keep-alive
的最强大缓存功能是在render
函数中实现
首先获取组件的key
值:
const key = vnode.key == null?
componentOptions.Ctor.cid + (componentOptions.tag ? `::${componentOptions.tag}` : '')
: vnode.key
拿到key
值后去this.cache
对象中去寻找是否有该值,如果有则表示该组件有缓存,即命中缓存,如下:
/* 如果命中缓存,则直接从缓存中拿 vnode 的组件实例 */
if (cache[key]) {
vnode.componentInstance = cache[key].componentInstance
/* 调整该组件key的顺序,将其从原来的地方删掉并重新放在最后一个 */
remove(keys, key)
keys.push(key)
}
直接从缓存中拿 vnode
的组件实例,此时重新调整该组件key
的顺序,将其从原来的地方删掉并重新放在this.keys
中最后一个
this.cache
对象中没有该key
值的情况,如下:
/* 如果没有命中缓存,则将其设置进缓存 */
else {
cache[key] = vnode
keys.push(key)
/* 如果配置了max并且缓存的长度超过了this.max,则从缓存中删除第一个 */
if (this.max && keys.length > parseInt(this.max)) {
pruneCacheEntry(cache, keys[0], keys, this._vnode)
}
}
表明该组件还没有被缓存过,则以该组件的key
为键,组件vnode
为值,将其存入this.cache
中,并且把key
存入this.keys
中
此时再判断this.keys
中缓存组件的数量是否超过了设置的最大缓存数量值this.max
,如果超过了,则把第一个缓存组件删掉
Vue-router 路由有哪些模式?
一般有两种模式:
(1)**hash 模式**:后面的 hash 值的变化,浏览器既不会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浏览器也不会刷新,每次 hash 值的变化会触发 hashchange 事件。
(2)**history 模式**:利用了 HTML5 中新增的 pushState() 和 replaceState() 方法。这两个方法应用于浏览器的历史记录栈,在当前已有的 back、forward、go 的基础之上,它们提供了对历史记录进行修改的功能。只是当它们执行修改时,虽然改变了当前的 URL,但浏览器不会立即向后端发送请求。
diff算法
<details open=""><summary><b>答案</b></summary>
<p>
</p><p><strong>时间复杂度:</strong> 个树的完全<code> diff</code> 算法是一个时间复杂度为<code> O(n*3)</code> ,vue进行优化转化成<code> O(n)</code> 。</p>
<p><strong>理解:</strong></p>
<ul>
<li>
<p>最小量更新,<code> key</code> 很重要。这个可以是这个节点的唯一标识,告诉<code> diff</code> 算法,在更改前后它们是同一个DOM节点</p>
<ul>
<li>扩展<code> v-for</code> 为什么要有<code> key</code> ,没有<code> key</code> 会暴力复用,举例子的话随便说一个比如移动节点或者增加节点(修改DOM),加<code> key</code> 只会移动减少操作DOM。</li>
</ul>
</li>
<li>
<p>只有是同一个虚拟节点才会进行精细化比较,否则就是暴力删除旧的,插入新的。</p>
</li>
<li>
<p>只进行同层比较,不会进行跨层比较。</p>
</li>
</ul>
<p><strong>diff算法的优化策略</strong>:四种命中查找,四个指针</p>
<ol>
<li>
<p>旧前与新前(先比开头,后插入和删除节点的这种情况)</p>
</li>
<li>
<p>旧后与新后(比结尾,前插入或删除的情况)</p>
</li>
<li>
<p>旧前与新后(头与尾比,此种发生了,涉及移动节点,那么新前指向的节点,移动到旧后之后)</p>
</li>
<li>
<p>旧后与新前(尾与头比,此种发生了,涉及移动节点,那么新前指向的节点,移动到旧前之前)</p>
</li>
</ol>
<p></p>
</details>
--- 问完上面这些如果都能很清楚的话,基本O了 ---
以下的这些简单的概念,你肯定也是没有问题的啦😉
Vue中封装的数组方法有哪些,其如何实现页面更新
在Vue中,对响应式处理利用的是Object.defineProperty对数据进行拦截,而这个方法并不能监听到数组内部变化,数组长度变化,数组的截取变化等,所以需要对这些操作进行hack,让Vue能监听到其中的变化。 那Vue是如何实现让这些数组方法实现元素的实时更新的呢,下面是Vue中对这些方法的封装:
// 缓存数组原型
const arrayProto = Array.prototype;
// 实现 arrayMethods.__proto__ === Array.prototype
export const arrayMethods = Object.create(arrayProto);
// 需要进行功能拓展的方法
const methodsToPatch = [
"push",
"pop",
"shift",
"unshift",
"splice",
"sort",
"reverse"
];
/** * Intercept mutating methods and emit events */
methodsToPatch.forEach(function(method) {
// 缓存原生数组方法
const original = arrayProto[method];
def(arrayMethods, method, function mutator(...args) {
// 执行并缓存原生数组功能
const result = original.apply(this, args);
// 响应式处理
const ob = this.__ob__;
let inserted;
switch (method) {
// push、unshift会新增索引,所以要手动observer
case "push":
case "unshift":
inserted = args;
break;
// splice方法,如果传入了第三个参数,也会有索引加入,也要手动observer。
case "splice":
inserted = args.slice(2);
break;
}
//
if (inserted) ob.observeArray(inserted);// 获取插入的值,并设置响应式监听
// notify change
ob.dep.notify();// 通知依赖更新
// 返回原生数组方法的执行结果
return result;
});
});
简单来说就是,重写了数组中的那些原生方法,首先获取到这个数组的ob,也就是它的Observer对象,如果有新的值,就调用observeArray继续对新的值观察变化(也就是通过target__proto__ == arrayMethods
来改变了数组实例的型),然后手动调用notify,通知渲染watcher,执行update。
Vue3.0 和 2.0 的响应式原理区别
Vue3.x 改用 Proxy 替代 Object.defineProperty。因为 Proxy 可以直接监听对象和数组的变化,并且有多达 13 种拦截方法。
相关代码如下
import { mutableHandlers } from "./baseHandlers"; // 代理相关逻辑
import { isObject } from "./util"; // 工具方法
export function reactive(target) {
// 根据不同参数创建不同响应式对象
return createReactiveObject(target, mutableHandlers);
}
function createReactiveObject(target, baseHandler) {
if (!isObject(target)) {
return target;
}
const observed = new Proxy(target, baseHandler);
return observed;
}
const get = createGetter();
const set = createSetter();
function createGetter() {
return function get(target, key, receiver) {
// 对获取的值进行放射
const res =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console.log("属性获取", key);
if (isObject(res)) {
// 如果获取的值是对象类型,则返回当前对象的代理对象
return reactive(res);
}
return res;
};
}
function createSetter() {
return function 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const oldValue = target[key];
const hadKey = hasOwn(target, key);
const result =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if (!hadKey) {
console.log("属性新增", key, value);
} else if (hasChanged(value, oldValue)) {
console.log("属性值被修改", key, value);
}
return result;
};
}
export const mutableHandlers = {
get, // 当获取属性时调用此方法
set, // 当修改属性时调用此方法
};
Vue的优点
- 轻量级框架:只关注视图层,是一个构建数据的视图集合,大小只有几十
kb
; - 简单易学:国人开发,中文文档,不存在语言障碍 ,易于理解和学习;
- 双向数据绑定:保留了
angular
的特点,在数据操作方面更为简单; - 组件化:保留了
react
的优点,实现了html
的封装和重用,在构建单页面应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 视图,数据,结构分离:使数据的更改更为简单,不需要进行逻辑代码的修改,只需要操作数据就能完成相关操作;
- 虚拟DOM:
dom
操作是非常耗费性能的,不再使用原生的dom
操作节点,极大解放dom
操作,但具体操作的还是dom
不过是换了另一种方式; - 运行速度更快:相比较于
react
而言,同样是操作虚拟dom
,就性能而言,vue
存在很大的优势。
参考 前端进阶面试题详细解答
Vue 中的 key 到底有什么用?
key 是给每一个 vnode 的唯一 id,依靠 key,我们的 diff 操作可以更准确、更快速 (对于简单列表页渲染来说 diff 节点也更快,但会产生一些隐藏的副作用,比如可能不会产生过渡效果,或者在某些节点有绑定数据(表单)状态,会出现状态错位。)
diff 算法的过程中,先会进行新旧节点的首尾交叉对比,当无法匹配的时候会用新节点的 key 与旧节点进行比对,从而找到相应旧节点.
更准确 : 因为带 key 就不是就地复用了,在 sameNode 函数 a.key === b.key 对比中可以避免就地复用的情况。所以会更加准确,如果不加 key,会导致之前节点的状态被保留下来,会产生一系列的 bug。
更快速 : key 的唯一性可以被 Map 数据结构充分利用,相比于遍历查找的时间复杂度 O(n),Map 的时间复杂度仅仅为 O(1),源码如下:
function createKeyToOldIdx(children, beginIdx, endIdx) {
let i, key;
const map = {};
for (i = beginIdx; i <= endIdx; ++i) {
key = children[i].key;
if (isDef(key)) map[key] = i;
}
return map;
}
谈谈对keep-alive的了解
keep-alive可以实现组件的缓存,当组件切换时不会对当前组件进行卸载。常用的2个属性
include/exclude,2个生命周期
activated,
deactivated
如何保存页面的当前的状态
既然是要保持页面的状态(其实也就是组件的状态),那么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 前组件会被卸载
- 前组件不会被卸载
那么可以按照这两种情况分别得到以下方法:
组件会被卸载:
(1)将状态存储在LocalStorage / SessionStorage
只需要在组件即将被销毁的生命周期 componentWillUnmount
(react)中在 LocalStorage / SessionStorage 中把当前组件的 state 通过 JSON.stringify() 储存下来就可以了。在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组件更新状态的时机。
比如从 B 组件跳转到 A 组件的时候,A 组件需要更新自身的状态。但是如果从别的组件跳转到 B 组件的时候,实际上是希望 B 组件重新渲染的,也就是不要从 Storage 中读取信息。所以需要在 Storage 中的状态加入一个 flag 属性,用来控制 A 组件是否读取 Storage 中的状态。
优点:
- 兼容性好,不需要额外库或工具。
- 简单快捷,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
缺点:
- 状态通过 JSON 方法储存(相当于深拷贝),如果状态中有特殊情况(比如 Date 对象、Regexp 对象等)的时候会得到字符串而不是原来的值。(具体参考用 JSON 深拷贝的缺点)
- 如果 B 组件后退或者下一页跳转并不是前组件,那么 flag 判断会失效,导致从其他页面进入 A 组件页面时 A 组件会重新读取 Storage,会造成很奇怪的现象
(2)路由传值
通过 react-router 的 Link 组件的 prop —— to 可以实现路由间传递参数的效果。
在这里需要用到 state 参数,在 B 组件中通过 history.location.state 就可以拿到 state 值,保存它。返回 A 组件时再次携带 state 达到路由状态保持的效果。
优点:
- 简单快捷,不会污染 LocalStorage / SessionStorage。
- 可以传递 Date、RegExp 等特殊对象(不用担心 JSON.stringify / parse 的不足)
缺点:
- 如果 A 组件可以跳转至多个组件,那么在每一个跳转组件内都要写相同的逻辑。
组件不会被卸载:
(1)单页面渲染
要切换的组件作为子组件全屏渲染,父组件中正常储存页面状态。
优点:
- 代码量少
- 不需要考虑状态传递过程中的错误
缺点:
- 增加 A 组件维护成本
- 需要传入额外的 prop 到 B 组件
- 无法利用路由定位页面
除此之外,在Vue中,还可以是用keep-alive来缓存页面,当组件在keep-alive内被切换时组件的activated、deactivated这两个生命周期钩子函数会被执行
被包裹在keep-alive中的组件的状态将会被保留:
<keep-alive>
<router-view v-if="$route.meta.keepAlive"></router-view>
</kepp-alive>
router.js
{
path: '/',
name: 'xxx',
component: ()=>import('../src/views/xxx.vue'),
meta:{
keepAlive: true // 需要被缓存
}
},
delete和Vue.delete删除数组的区别
delete
只是被删除的元素变成了empty/undefined
其他的元素的键值还是不变。Vue.delete
直接删除了数组 改变了数组的键值。
action 与 mutation 的区别
mutation
是同步更新,$watch
严格模式下会报错action
是异步操作,可以获取数据后调用mutation
提交最终数据
v-if、v-show、v-html 的原理
- v-if会调用addIfCondition方法,生成vnode的时候会忽略对应节点,render的时候就不会渲染;
- v-show会生成vnode,render的时候也会渲染成真实节点,只是在render过程中会在节点的属性中修改show属性值,也就是常说的display;
- v-html会先移除节点下的所有节点,调用html方法,通过addProp添加innerHTML属性,归根结底还是设置innerHTML为v-html的值。
$nextTick 原理及作用
Vue 的 nextTick 其本质是对 JavaScript 执行原理 EventLoop 的一种应用。
nextTick 的核心是利用了如 Promise 、MutationObserver、setImmediate、setTimeout的原生 JavaScript 方法来模拟对应的微/宏任务的实现,本质是为了利用 JavaScript 的这些异步回调任务队列来实现 Vue 框架中自己的异步回调队列。
nextTick 不仅是 Vue 内部的异步队列的调用方法,同时也允许开发者在实际项目中使用这个方法来满足实际应用中对 DOM 更新数据时机的后续逻辑处理
nextTick 是典型的将底层 JavaScript 执行原理应用到具体案例中的示例,引入异步更新队列机制的原因∶
- 如果是同步更新,则多次对一个或多个属性赋值,会频繁触发 UI/DOM 的渲染,可以减少一些无用渲染
- 同时由于 VirtualDOM 的引入,每一次状态发生变化后,状态变化的信号会发送给组件,组件内部使用 VirtualDOM 进行计算得出需要更新的具体的 DOM 节点,然后对 DOM 进行更新操作,每次更新状态后的渲染过程需要更多的计算,而这种无用功也将浪费更多的性能,所以异步渲染变得更加至关重要
Vue采用了数据驱动视图的思想,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仍然需要操作DOM。有时候,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DOM1的数据发生了变化,而DOM2需要从DOM1中获取数据,那这时就会发现DOM2的视图并没有更新,这时就需要用到了nextTick
了。
由于Vue的DOM操作是异步的,所以,在上面的情况中,就要将DOM2获取数据的操作写在$nextTick
中。
this.$nextTick(() => { // 获取数据的操作...})
所以,在以下情况下,会用到nextTick:
- 在数据变化后执行的某个操作,而这个操作需要使用随数据变化而变化的DOM结构的时候,这个操作就需要方法在
nextTick()
的回调函数中。 - 在vue生命周期中,如果在created()钩子进行DOM操作,也一定要放在
nextTick()
的回调函数中。
因为在created()钩子函数中,页面的DOM还未渲染,这时候也没办法操作DOM,所以,此时如果想要操作DOM,必须将操作的代码放在nextTick()
的回调函数中。
v-model 是如何实现的,语法糖实际是什么?
(1)作用在表单元素上 动态绑定了 input 的 value 指向了 messgae 变量,并且在触发 input 事件的时候去动态把 message设置为目标值:
<input v-model="sth" />
// 等同于
<input v-bind:value="message" v-on:input="message=$event.target.value"
>
//$event 指代当前触发的事件对象;//$event.target 指代当前触发的事件对象的dom;//$event.target.value 就是当前dom的value值;//在@input方法中,value => sth;//在:value中,sth => value;
(2)作用在组件上 在自定义组件中,v-model 默认会利用名为 value 的 prop和名为 input 的事件
本质是一个父子组件通信的语法糖,通过prop和$.emit实现。 因此父组件 v-model 语法糖本质上可以修改为:
<child :value="message" @input="function(e){message = e}"></child>
在组件的实现中,可以通过 v-model属性来配置子组件接收的prop名称,以及派发的事件名称。
例子:
// 父组件
<aa-input v-model="aa"></aa-input>
// 等价于
<aa-input v-bind:value="aa" v-on:input="aa=$event.target.value"></aa-input>
// 子组件:
<input v-bind:value="aa" v-on:input="onmessage"></aa-input>
props:{value:aa,}
methods:{
onmessage(e){
$emit('input',e.target.value)
}
}
默认情况下,一个组件上的v-model 会把 value 用作 prop且把 input 用作 event。但是一些输入类型比如单选框和复选框按钮可能想使用 value prop 来达到不同的目的。使用 model 选项可以回避这些情况产生的冲突。js 监听input 输入框输入数据改变,用oninput,数据改变以后就会立刻出发这个事件。通过input事件把数据$emit 出去,在父组件接受。父组件设置v-model的值为input $emit
过来的值。
Vue 模板编译原理
Vue 的编译过程就是将 template 转化为 render 函数的过程 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将 模板字符串 转换成 element ASTs(解析器) 第二步是对 AST 进行静态节点标记,主要用来做虚拟DOM的渲染优化(优化器) 第三步是 使用 element ASTs 生成 render 函数代码字符串(代码生成器)
相关代码如下
export function compileToFunctions(template) {
// 我们需要把html字符串变成render函数
// 1.把html代码转成ast语法树 ast用来描述代码本身形成树结构 不仅可以描述html 也能描述css以及js语法
// 很多库都运用到了ast 比如 webpack babel eslint等等
let ast = parse(template);
// 2.优化静态节点
// 这个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源码 不影响核心功能就不实现了
// if (options.optimize !== false) {
// optimize(ast, options);
// }
// 3.通过ast 重新生成代码
// 我们最后生成的代码需要和render函数一样
// 类似_c('div',{id:"app"},_c('div',undefined,_v("hello"+_s(name)),_c('span',undefined,_v("world"))))
// _c代表创建元素 _v代表创建文本 _s代表文Json.stringify--把对象解析成文本
let code = generate(ast);
// 使用with语法改变作用域为this 之后调用render函数可以使用call改变this 方便code里面的变量取值
let renderFn = new Function(`with(this){return ${code}}`);
return renderFn;
}
nextTick 使用场景和原理
nextTick 中的回调是在下次 DOM 更新循环结束之后执行的延迟回调。在修改数据之后立即使用这个方法,获取更新后的 DOM。主要思路就是采用微任务优先的方式调用异步方法去执行 nextTick 包装的方法
相关代码如下
let callbacks = [];
let pending = false;
function flushCallbacks() {
pending = false; //把标志还原为false
// 依次执行回调
for (let i = 0; i < callbacks.length; i++) {
callbacks[i]();
}
}
let timerFunc; //定义异步方法 采用优雅降级
if (typeof Promise !== "undefined") {
// 如果支持promise
const p = Promise.resolve();
timerFunc = () => {
p.then(flushCallbacks);
};
} else if (typeof MutationObserver !== "undefined") {
// MutationObserver 主要是监听dom变化 也是一个异步方法
let counter = 1;
const observer = new MutationObserver(flushCallbacks);
const textNode = document.createTextNode(String(counter));
observer.observe(textNode, {
characterData: true,
});
timerFunc = () => {
counter = (counter + 1) % 2;
textNode.data = String(counter);
};
} else if (typeof setImmediate !== "undefined") {
// 如果前面都不支持 判断setImmediate
timerFunc = () => {
setImmediate(flushCallbacks);
};
} else {
// 最后降级采用setTimeout
timerFunc = () => {
setTimeout(flushCallbacks, 0);
};
}
export function nextTick(cb) {
// 除了渲染watcher 还有用户自己手动调用的nextTick 一起被收集到数组
callbacks.push(cb);
if (!pending) {
// 如果多次调用nextTick 只会执行一次异步 等异步队列清空之后再把标志变为false
pending = true;
timerFunc();
}
}
双向数据绑定的原理
Vue.js 是采用数据劫持结合发布者-订阅者模式的方式,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来劫持各个属性的setter,getter,在数据变动时发布消息给订阅者,触发相应的监听回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需要observe的数据对象进行递归遍历,包括子属性对象的属性,都加上setter和getter这样的话,给这个对象的某个值赋值,就会触发setter,那么就能监听到了数据变化
- compile解析模板指令,将模板中的变量替换成数据,然后初始化渲染页面视图,并将每个指令对应的节点绑定更新函数,添加监听数据的订阅者,一旦数据有变动,收到通知,更新视图
- Watcher订阅者是Observer和Compile之间通信的桥梁,主要做的事情是: ①在自身实例化时往属性订阅器(dep)里面添加自己 ②自身必须有一个update()方法 ③待属性变动dep.notice()通知时,能调用自身的update()方法,并触发Compile中绑定的回调,则功成身退。
- MVVM作为数据绑定的入口,整合Observer、Compile和Watcher三者,通过Observer来监听自己的model数据变化,通过Compile来解析编译模板指令,最终利用Watcher搭起Observer和Compile之间的通信桥梁,达到数据变化 -> 视图更新;视图交互变化(input) -> 数据model变更的双向绑定效果。
v-show 与 v-if 有什么区别?
v-if 是真正的条件渲染,因为它会确保在切换过程中条件块内的事件监听器和子组件适当地被销毁和重建;也是惰性的:如果在初始渲染时条件为假,则什么也不做——直到条件第一次变为真时,才会开始渲染条件块。
v-show 就简单得多——不管初始条件是什么,元素总是会被渲染,并且只是简单地基于 CSS 的 “display” 属性进行切换。
所以,v-if 适用于在运行时很少改变条件,不需要频繁切换条件的场景;v-show 则适用于需要非常频繁切换条件的场景。
v-show 与 v-if 有什么区别?
v-if 是真正的条件渲染,因为它会确保在切换过程中条件块内的事件监听器和子组件适当地被销毁和重建;也是惰性的:如果在初始渲染时条件为假,则什么也不做——直到条件第一次变为真时,才会开始渲染条件块。
v-show 就简单得多——不管初始条件是什么,元素总是会被渲染,并且只是简单地基于 CSS 的 “display” 属性进行切换。
所以,v-if 适用于在运行时很少改变条件,不需要频繁切换条件的场景;v-show 则适用于需要非常频繁切换条件的场景。
Vue 组件间通信有哪几种方式?
Vue 组件间通信是面试常考的知识点之一,这题有点类似于开放题,你回答出越多方法当然越加分,表明你对 Vue 掌握的越熟练。Vue 组件间通信只要指以下 3 类通信:父子组件通信、隔代组件通信、兄弟组件通信,下面我们分别介绍每种通信方式且会说明此种方法可适用于哪类组件间通信。
(1)props / $emit
适用 父子组件通信
这种方法是 Vue 组件的基础,相信大部分同学耳闻能详,所以此处就不举例展开介绍。
(2)ref
与 $parent / $children
适用 父子组件通信
ref
:如果在普通的 DOM 元素上使用,引用指向的就是 DOM 元素;如果用在子组件上,引用就指向组件实例$parent
/$children
:访问父 / 子实例
(3)EventBus ($emit / $on)
适用于 父子、隔代、兄弟组件通信
这种方法通过一个空的 Vue 实例作为中央事件总线(事件中心),用它来触发事件和监听事件,从而实现任何组件间的通信,包括父子、隔代、兄弟组件。
(4)$attrs
/$listeners
适用于 隔代组件通信
$attrs
:包含了父作用域中不被 prop 所识别 (且获取) 的特性绑定 ( class 和 style 除外 )。当一个组件没有声明任何 prop 时,这里会包含所有父作用域的绑定 ( class 和 style 除外 ),并且可以通过v-bind="$attrs"
传入内部组件。通常配合 inheritAttrs 选项一起使用。$listeners
:包含了父作用域中的 (不含 .native 修饰器的) v-on 事件监听器。它可以通过v-on="$listeners"
传入内部组件
(5)provide / inject
适用于 隔代组件通信
祖先组件中通过 provider 来提供变量,然后在子孙组件中通过 inject 来注入变量。 provide / inject API 主要解决了跨级组件间的通信问题,不过它的使用场景,主要是子组件获取上级组件的状态,跨级组件间建立了一种主动提供与依赖注入的关系。
(6)Vuex 适用于 父子、隔代、兄弟组件通信
Vuex 是一个专为 Vue.js 应用程序开发的状态管理模式。每一个 Vuex 应用的核心就是 store(仓库)。“store” 基本上就是一个容器,它包含着你的应用中大部分的状态 ( state )。
- Vuex 的状态存储是响应式的。当 Vue 组件从 store 中读取状态的时候,若 store 中的状态发生变化,那么相应的组件也会相应地得到高效更新。
- 改变 store 中的状态的唯一途径就是显式地提交 (commit) mutation。这样使得我们可以方便地跟踪每一个状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