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整系列」JAVA-容器篇-HashMap面试最详解

Java
273
0
0
2023-06-14
标签   Java面试

前言

在讲技术前有必要讲一下这篇文章的由来。写java的朋友,无论是客户端还是服务端,HashMap基本上都最常用的java容器了,正因为最常用,所以我们需要去了解的更深,对代码优化和规范都有好处。网上关于 hashmap 的讲解也铺天盖地多的是,那为什么我还要写一篇这个呢。原因主要在于你可以看网上任何的一篇讲 hashmap 的文章,远远没有这篇文章带给你的清晰和完整,甚至可以让你靠近人家在开发 hashmap 时用到的思维模式。

简介

首先用一句话说明 HashMap 的结构:

数组+链表,即数组中存放的是指向链表的指针,当链表中数据大于阈值(默认为8),用 红黑树 代替链表。

「最完整系列」JAVA-容器篇-HashMap面试最详解

上面出现了3个结构:数组、链表和红黑树。那么下面依次说明各个结构在 HashMap 中的具体应用。

数组

HashMap 中的数组也被叫做哈希桶,本质上是一个 Node 类型的数组。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 

可以看到 Node 中存放着 key,value 以及一个 hash 值。这个 hash 值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指定的 key 存放在数组中的哪个桶,它的具体实现: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从这个 hash 函数中我们可以看到2点:

  1. key 允许为null,为 null 时存放在数组的第一个桶(下标为0)中。
  2. 用到了 key 对象的 hashCode 方法获取对象的 hash 值,然后运用了一些位运算计算下标。

java 中 int 4个字节,h>>>16 相当于获取 h 的高位部分,之后的位运算是将 key 的 hashCode 与其高位异或操作,相当于将高位和低位综合一下,为了减少 hash 碰撞的记录。最终这个扰动函数计算出来的 hash 值会跟数组长度进行求余操作来获取 key 存放的桶下标:

 // & 可以用来取余,i 就是计算出的数组的下标
i = (n-) & hash 
为什么需要将高低位异或?因为hashCode()是int类型,取值范围是40多亿,只要哈希函数映射的比较均匀松散,碰撞几率是很小的。但是由于HashMap的哈希桶的长度远比hash取值范围小,默认是16,所以当对hash值以桶的长度取余,以找到存放该key的桶的下标时,由于取余是通过与操作完成的,会忽略hash值的高位。因此只有hashCode()的低位参加运算,发生不同的hash值,但是得到的index相同的情况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链表

hash 函数总是有可能会存在冲突的,当两个不同的 key 计算的 hash 值相等时,此时它们对应数组的下标也就相等了。因此我们就需要将数组中的元素以链表的方式串联起来,这就是 Node 结构存在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 next 字段的原因。其中新建的 Node 会插入到链表的尾部。

 // 取一段 put 方法中插入到链表尾的代码
Node<K,V> e; K k;
for (int binCount =;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 到达链表尾部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插入到链表尾部,而不是头插法(插入到头部)呢? 让我们来算下时间复杂度,尾插法需要遍历整个链表,时间复杂度为O(N),头插法只需要将数组下标中值存放成新 Node,然后将新 Node 的 next 指向旧的头,复杂度为O(1),明明头插更快啊,为什么会变成尾插呢?答案请看扩容章节。

红黑树

上面的代码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常量 TREEIFY_THRESHOLD,它指代的是链表的最大长度,超过这个长度后链表需要被转化为红黑树,默认这个变量为 8。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什么是红黑树?请看我之后的数据结构篇。

为什么要把长的链表转换成红黑树呢,因为你们可以看到上面的插入操作在查找的过程中用了一个 for 循环找到尾部,时间复杂度是O(n),而红黑树可以让搜索的复杂度降到O(logn),对于数据量大的情况,效率下降的比链表慢。

下面是链表转换为红黑树的过程: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K,V>[] tab, int hash) {
    int n, index; Node<K,V> e;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resize();
    else if ((e = tab[index = (n -) & hash]) != null) {
        TreeNode<K,V> hd = null, tl = null;
        do {
            // 将链表 Node 替换成 TreeNode
            TreeNode<K,V> p = replacementTreeNode(e, null);
            if (tl == null)
                hd = p;
            else {
                p.prev = tl;
                tl.next = p;
            }
            tl = p;
        } while ((e = e.next) != null);
        if ((tab[index] = hd) != null)
            hd.treeify(tab);
    }
} 

扩容

当我们不断的往hash桶放数据,整个桶会变得越来越臃肿,操作效率大幅降低,这时候我们需要去给 hashmap 扩容。

假定 hashmap 的容量是 capacity,目前存放着 size 个元素,当 size > threshold 时,hashmap 需要扩容,threshold = capacity * load factor。load factor 是负载因子,默认是 0.75。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75f;

// 很多地方通过如下判断进入 resize 流程
if(size > threshold) resize(); 

关于容量,大家都知道 hashmap 的默认容量是 16。你有想过为什么是16吗?这其实还是要回过头看到我们计算数组下标的代码 (n-1) & hash, n 指代容量,只要n是2的幂,那么 n-1肯定是一个二进制值全为1的数字.例如 n = 16,那么 15 的二进制就是 1111,1111 与其他数 & 操作后的值就是后4位本身的值,所以达到最终目的,均匀的 hash(你可以对比下用 5,7等数跟别的数 & 的结果,碰撞几率明显上升)。而 16 恰巧是那个合适的默认值,不大不小。这个道理跟负载因子是 0.75一样,为啥是 0.75 呢,也是折中过后取的值,如果因子为1,那么允许不扩容的大小就越大,hash 碰撞发生几率高,如果小了,动不动就扩容也不行,内存消耗大了(我猜测 0.75 应该是专家实验统计出来的结果)。

hashmap 中还存在一个最大容量的常量,值是 2^30 次方,当容量到了这个级别就不会在扩容了。正常情况下,扩容时会先创建一个长度为原来2倍的数组,然后经过rehash 把原先的Node放进新数组中。

下面看下 resize 的具体过程: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if (oldCap >) {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 达到最大容量后不再扩容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 double threshold
    }
    else if (oldThr >)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 如果之前的容量是,初始化为默认的容量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if (oldTab != null) {
        for (int j =;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 e;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preserve order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 rehash到新的数组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大家可以看到 rehash 的部分也是尾插的形式重新生成链表,由此它保证了 Node 的顺序依然是之前链表的顺序,如果是头插呢,顺序就变了。顺序变了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呢:可能会导致 resize 死循环。

 尾插法:
原链表->2->3->4
rehash后链表可能是->2->3

头插法:
原链表->2->3->4
rehash后链表可能是->2->1    

头插法中死循环是怎么发生的?

假设现在是头插法有2个 线程 ,线程A resize 执行遍历到了1,然后线程B执行,执行完了整个 resize,链表变成了 3->2->1。然后线程A回来继续执行,那么它在rehash 1后继续rehash 2,这时候发现2的next是1,这就形成了一个环,所以会一直循环下去直到资源耗尽。而尾插法很好的避免的这个问题,所以即使牺牲了一点点搜索的性能(也没有差很多),解决了这个多线程的问题。

由此你也能看到,hashmap 是线程不安全的。想要用线程安全的 hashmap 就用 ConcurrentHashMap,它给很多操作都加了同步锁,具体细节之后请关注多线程篇。